山西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情况调研报告

2021-11-24 15:15:51 来源:山西省工商业联合会 字号:  

为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引导企业坚持创新引领,实现高质量发展。近期省工商联组织开展了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情况调研,以规模以上企业、行业领军企业为重点,了解我省重点领域、重点产业民营企业关键技术创新情况,收集整理民营企业面临的难点和痛点,分析研究破解改进的路径方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工作情况

本次调研采取线上+线下方式进行。2021年上半年,省工商联主席、书记亲自带队,兵分七路在全省开展调研。共深入11市、50多个县区、40多家商会、300多家企业实地走访,召开40多场座谈会,与企业负责人谈心谈话、深度交流宣讲党史、鼓舞信心听取意见帮解难题。同时,利用全国工商联民营企业调查系统开展了科技创新问卷调查,全省共有844家民营企业参与调查,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或科技研发类企业149家,占比为17.65%调研总体感到:去年以来民营企业尽管在发展上遭遇了极大挑战,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是企业家对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认同的,对于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信心是坚定的,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呈现稳定恢复态势。

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情况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30”“23”,极大地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在支持民企开展科研攻关、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强化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培育等政策的支持下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热情极大地激发2020年,全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266.31万户,同比增长10.9%,占市场主体总数96.48%民营企业数量达到71.78万户,同比增长18.45%。全省民间投资增长10.2%,增速比2019年加快2.3个百分点,快于全国民间投资增速(1%9.2个百分点, 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3.3%。全省民营企业100强入围门槛从2017年的3亿元上升到2020年的16亿元。7家民企入围全国民企500强,11家入围全国民企制造业500强,规模位次稳中有升。华翔股份、壶化股份2家民营企业成功上市,实现我省A股上市连续四年的突破,省民营企业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达32.3亿元,较2019年增长19.3%。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入库10151家,同比增长121.73%,全国排名第6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十二五期末的720家,到2020年的3178家,五年时间翻了约两番。全省发明专利有效量16471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4.42件,均超过了十三五预期目标。

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引导下,一大批民营科技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山西百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全国拥有信创产业准入资质的8家计算机整机企业之一,是唯一的一家民营企业,是山西省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主要负责单位,以龙芯CPU+中标操作系统+百信整机构成了国内领先的技术路线和产业基础体系,与华为合作开发了国内首台基于鲲鹏CPU的计算机整机产品,其核心产品安全创新计算机与安全创新服务器已获得3C、节能、可靠性等证书,并入围中央政府采购目录。山西诚迈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内首批研发安卓操作系统的软件企业之一,是全球领先的、移动智能终端产业链的软件技术服务提供商参与国内第一款搭载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华为U8220手机的研发。山西统信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专注于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的国产软件操作系统研发公司,基于国产芯片架构的操作系统产品已经和龙芯、飞腾、申威、鲲鹏、兆芯、海光等芯片厂商开展了深入合作,对国家安全具有重大的作用山西智杰软件工程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孙家广院士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致力于医疗卫生行业软件研发、系统集成、健康医疗大数据挖掘与分析,获得国际软件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CMMI5级认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大数据平台被工信部评为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山西元工集团是集电力勘测设计、电网规划、工程咨询服务为一体的科技企业,目前已跻身为山西省民营电力设计企业前列,专注于电力设计和建设领域科技创新,自主研发的超高性能混凝土电杆、导线耐张产品等在节能降耗方面取得进步,是专精特新型企业的代表。山西支点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基本人才为主的高科技保密军工企业,公司九成以上的研发人员均来自省内高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电测试技术、机载液晶显示器显示技术、航向姿态测量技术、远距离高精度位姿测量技术、多光谱光轴测量技术等七项核心技术,创立了四个门类的产品系列,功能性能对标国外知名厂商甚至超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山西圣点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指静脉生物识别技术、软件研发及IT类系统集成,为金融、社保、教育等行业提供定制化的生物识别解决方案。山西综改示范区、圣点科技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志明领衔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信息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团队联合共建研究中心,探索政府、科研机构与产业应用公司合作的新模式,实现创新-研发-中试-转化四位一体协同发展。一批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新型举国体制,山西文龙中美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美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山西东杰智能物流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山西清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参与揭榜《2020年山西省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攻关专项项目》。

三、调查问卷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共收回高新技术企业或科技研发类企业填报问卷149份。

(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情况

从问卷调查来看,参与调查的民营企业中没有参与建设、运营国家级创新研发平台,说明我省民营企业中缺乏独角兽企业。参与调研民营企业中有科技部技术创新中心占7.43%,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占5.14%,有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占4.57%,有国家发改委产业创新中心占3.43%,有工信部制造业创新中心占2.86%,有各类省级创新平台占19.43%。不过,作用发挥不充分,80.89%的参调企业没有参与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及重大项目,作为牵头单位参与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及重大项目的企业占7.01%,作为参与单位参与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及重大项目的企业12.10%。说明全省民营企业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一流创新平台建设。





(二)创新支持政策获得感情况

参与调研的企业中,75.78%享受过地方出台的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说明政策获得性较高。在各项支持企业参与科技创新的政策中,29.50%的企业认为科技创新人才保障政策最有效。16.94%的企业认为科研配套资金等直接性财政补贴最有效。16.59%的企业认为研发费用抵扣等税收优惠政策最有效。8.65%的企业认为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最有效。8.06%的企业认为建立产学研对接平台最有效。4.03%的企业认为关键配套资金等直接性财政补贴最有效。2.01%的企业认为首台套信创等支持性政府采购行为最有效。14.22%的企业认为有其他方式更有效。

认为支持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薄弱环节是部分细分领域缺乏政策支持的占31.38%,认为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难以落实、程序复杂的占21.81%,认为是首台套政策落实不好、创新产品缺乏应用场景的占10.64%,认为是部分政策过时、阻碍了创新的占10.11%,认为是其他的占26.06%



企业在参与国际战略科技创新决策方面,认为存在项目立项标准高、企业难以达到的占30.00%,认为存在研发投入补贴难以兑现、不敢搞研发的占12.50%,认为存在创新政策政出多门非常困惑的占12.00%,认为项目信息保密、无法知悉的占11.00%,认为企业创新项目未被列入研发指南、没有办法获得支持的占10.50%,认为存在其他问题的占24.00%

(三)研发创新中金融资源匹配情况

企业在研发创新过程中接受过银行贷款支持的占28.93%,接受过地方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支持的占20.30%,接受过地方政府创投基金支持的占9.14%,接受过国家产业引导基金支持的占6.09%,接受过A股、科创板、新三板等资本市场支持的占4.06%,接受过风险投资基金支持的占2.54%,接受过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支持的占1.52%,接受过其他支持的占27.41%

在大力发展支持创新企业直接融资方面,认为最有效的是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占28.37%。认为最有效的是健全市场化、规范化的投资退出机制的占24.19%。认为最有效的是进一步加快发展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的占19.53%。认为最有效的是加快债券市场发展,丰富债券品种,支持、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项目收益债和重点产业专项债的占12.56%。认为其他方面最有效的占15.35%





在推动银行支持创新企业融资方式方面,认为最有效的是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通过银团贷款或联合贷款方式为重大创新项目提供融资服务的占28.44%。认为最有效的是建立风险补偿和分散机制,稳步扩大信用贷款规模的占21.56%。认为最有效的是加快发展专利权、知识产权和商业票据质押贷款等新型信贷模式的占20.64%。认为最有效的是支持银行试行投贷结合的投融资方式的占18.35%。认为其他方式最有效的占11.01%

(四)产业链研发创新情况

面对可能出现的国际局势波动,认为企业的产业链断点在基础原材料的占28.24%,认为在上下游产业配套的占19.44%,认为在关键生产设备的占13.89%,认为在核心软件的占12.04%,认为在关键元器件的占6.02%,认为在其他的占20.37%

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可以在1-2年实现自主安全可控产业链的企业占20.38%,可以在2-5年实现自主安全可控产业链的企业占46.50%,可以在5年以上实现自主安全可控产业链的企业占33.12%

受中美经贸摩擦影响,36.94%的企业生产通用产品,认为没有风险,没有必要调整产业链和供应链。17.20%的企业认为国内暂时无法做到替代,无法调整产业链和供应链。13.38%的企业已经转为在国内生产和采购。12.74%的企业有意愿调整产业链和供应链,正在建立可灵活变更采购对象的机制。11.46%的企业有意愿调整产业链和供应链,积极探索国内产品替代,已有部分产品和配件实现国产替代。5.73%的企业正在实施产业链和供应链,不再集中到特定国家和企业,推进采购分散化。1.27%的企业为防止封锁,而扩大采购增加库存。1.27%的企业在世界各国扩大海外采购比例,避免贸易壁垒。

(五)产学研合作情况分析

认为制约企业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堵点在缺少有效成果对接转换的渠道占31.72%,认为主要堵点是无法共享国家高端科研设备、仪器,创新成本太高的占19.38%,认为主要堵点是重大科研专项与企业需求不匹配、不能用占18.50%,认为主要堵点是国家科研资源费分配不均,自己所在区域缺少高端科研资源的17.18%,认为主要堵点是高校科研院所无动力,难以达成合作共识的占8.37%,认为主要堵点是高校科研院所担心国有资产流失不愿意与企业合作的占4.85%

认为企业参与国家战略科技创新最直接的方式是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占63.06%,认为企业参与国家战略科技创新最直接的方式是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参加战略科技创新的企业占12.10%,认为企业参与国家战略科技创新最直接的方式是与国有企业联合攻关的企业占7.64%,认为企业参与国家战略科技创新最直接的方式是民参军或参与军民融合项目的企业占5.73%,认为是其他方式的占11.46%

关于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认为需要加强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占21.85%,认为需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财税支持的占17.74%,认为需要建立科技成果孵化和中试平台的占12.85%,认为需要创新科技投融资机制的占10.80%,认为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占10.28%,认为需要设立技术经理人培训基地的占9.77%,认为需要建立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的占8.74%,认为需要政府加大对创新产品的采购与推广如首台套设备的占7.20%,认为需要鼓励扶持会计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占0.77%

(六)营造创新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认为在提升高端人才需要加大工作力度的企业占22.66%,认为在创新平台建设上需要加大工作力度的企业占14.49%,认为在地方研发经费支持上需要加大工作力度的企业占14.25%,认为在财政补贴政策支持上需要加大工作力度的占13.79%,认为在科技金融支持上需要加大工作力度的占11.92%,认为在高等教育资源投入上需要加大工作力度的占7.48%,认为在创新政策落实上需要加大工作力度的占5.37%,认为在创新氛围培育上需要加大工作力度的占4.21%,认为在为企业创新产品提供应用场景上需要加大工作力度的占3.97%,认为在中介服务机构上需要加大工作力度的占0.93%,认为在产业创新生态塑造上需要加大工作力度的占0.93%

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高层次平台少,基础研究能力不足

目前在山西省建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不足全国(515个)的1%。这些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开展科技前沿研究、推进成果转化、培育人才团队、服务国家战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及发达省份相比仍差距较大。特别是在信创基础计算架构、先进半导体光电器件与系统集成、合成生物学研究及生物基新材料应用、有机旱作农业、极端测试技术、废弃资源高效利用等事关山西转型的关键领域,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不够,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引领还不够。

(二)创新主体少,企业创新活力不足

十三五期间,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翻番,总数达3178家,但是仍居中部六省末位,只是广东省5.3万家的零头。2020年全省发明专利有效量1.6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4.42件,而广东省达到35.05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8.04,差距十分明显。

(三)研发投入少,金融支持不足

据统计,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占比由2019年末的28%降至2020年末的24.5%,民营企业融资贷款难度较往年提高。民营科技企业,大多是轻资产,按照现有融资环境很难得到有效支持,特别是初创企业和成长期企业,更多是靠自己。目前全省私募基金管理人61家,在中部六省排名最后。企业反映,江浙沪等地能开展的科技创新融资,我省几乎没有。尽管这几年各地政府成立了不少引导基金,但是民企感作用发挥得不理想,基金管理者理念与企业需求结合不紧密,引导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出来。这些是我们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的短板,对于培育更多更优质的创新企业来说,缺少了关键一环。

(四)科技人才少,研发力量不足

目前,我省全国两院院士8位,万人计划人才33位,分别仅占全国总数的0.4%0.6%。现有研发人员6.8万左右,仅占全国的1.1%。有的企业家讲,山西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引进人才难,山西的民营企业引进人才就更难。有家科技企业反映,企业需要的关键技术人才两年都招不来。还有的企业反映,招不到专业技术工人。但是比招才引才更难的是留住人才。太原有家企业之前引进一个技术研发方面的博士,但是老婆孩子在北京,2020年疫情原因回了北京就没有回来。像省会城市的企业留住人才都这么难,省内其他地方企业的境况,尤其是一些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的地方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五、推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建议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多措并举提高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让民营企业发挥出科技创新生力军的作用,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一)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

要在科技创新顶层设计中,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资源开放程度。出台相关措施,提高国家创新资源向市场和民营企业的开放共享程度,明确科研要素的可获得性,让民营企业能够有效利用各种科研要素,建立更加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调研中民营企业更关心高新技术产业化环节,说明民营企业更加贴近一线的产业需求和市场需求,在科技创新产业链条中,应当更好地分配科研资源,更为精准地制定科研支持和奖励机制,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相关部门继续提供长期稳定、有规划、可预期的宏观政策环境,进一步开放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共机构主导的应用场景,支持龙头企业率先探索、率先突破,将经验和模式进行推广。

(二)进一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

吸引人才的关键是长期稳定的良好预期。突出科研经费的扶强导向,支持龙头企业和领军人才,完善人才(团队)引进的配套措施,让民营企业人才能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聚焦龙头企业和领军人才,聚焦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示范,实施关键人才计划,形成一人带动一个团队、带来一批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辐射效应。推进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互联互促,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汇聚人才的良性发展,实现政策引人环境留人。营造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创新环境。进一步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坚决打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鼓励高校院所与企业联合探索多元化的产教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跨界融合型人才、紧缺技能型人才。建立完善以能力和共享为导向的创新评价和激励机制,给予民营企业人才参与职称评定、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权利,推动人才体制内外贯通互认,加快完善人才流动、激励等机制,明确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归属成果完成人及团队的比例,发挥重大科技贡献人员、优秀创新团队的作用,壮大高端人才队伍。

(三)进一步深化产学研的合作机制

要更加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大力开展研发活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基础技术研究与应用,同时大力培养工业+数字化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鼓励高校、院所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对标智能制造发展需求,大力培养工业+数字化跨学科人才。通过民企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将科研力量引向实业。鼓励民营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承担各类课题研究,且让更多的民企作为科研项目承担主体,借此使科研人员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科技创新研发项目中,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大对民企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对于民企在原始创新、前沿技术领域创新方面的投入,通过直接减免所得税甚至增值税等各种优惠政策给予精准支持。针对民企向科研机构提供的课题经费,适当调整此类经费纳入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范围限制,进行税收加计扣除。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民企创新活力。进一步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与考核体系,提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与企业协同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创新转化,在充分考虑各方需求与利益的基础上,探索更加合理的利益风险共担、知识产权共享机制。

(四)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

加快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是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紧紧扭住的牛鼻子。制定完善适应新技术、新应用发展的政策法规,着力营造规范有序、包容审慎、鼓励创新的发展环境。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对科技创新的引导、推动作用,形成覆盖创新链、产业链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培育壮大重点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促进发明创造及其转化运用,保障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简化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改进科研项目结余资金管理。充分利用媒体广泛宣传,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完善知识产权行政及司法保护体系,加强知识产权行政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提高侵权违法成本,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收益。围绕专业细分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培育专精特新的科技小巨人、单项冠军、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要借助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争取技改资金支持,为传统产业赋智赋能,使创新成为激活旧动能、迸发新动能的“金钥匙”。